克勞德·莫奈1884年創(chuàng)作的布面油畫《吉維尼的干草堆》(POLA美術館藏)。上海博物館供圖
莫奈、雷諾阿、塞尚、凡·高、高更、馬蒂斯、畢加索……日前在上海博物館東館開幕的“印象·派對: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”,匯聚眾多名家作品,自開展以來便人氣火熱。該展覽是上海博物館“對話世界”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第五展,也是日本POLA美術館在海外最大規(guī)模、最高級別的特展,完整呈現印象派開端、發(fā)展、興盛的歷程以及對后世藝術廣泛而持久的影響。
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,2025年至2026年是中日韓文化交流年,此次展覽的舉辦恰逢其時。日本是亞洲收藏印象派繪畫藝術的重地,上海博物館與POLA美術館、日本經濟新聞社聯合策劃主辦這次展覽,第一次將POLA美術館歷年珍藏的印象派及現當代藝術精品帶到中國。這不僅是一場東西方藝術交流的盛會,也是以亞洲細膩品位為主導的藝術收藏的一次精彩呈現。
展覽以“派對”為主題,分為6個單元,共展出36位藝術家的69件精品,分別來自日本POLA美術館、中國美術館、劉海粟美術館和安徽博物院,涵蓋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代表作品,并特別呈現沃爾夫岡·提爾曼斯、杉本博司、草間彌生等當代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,所涉名家之全、藝術流派之多、時間跨度之久,均屬前所未有。
展廳采用留白設計手法,在簡約的空間中將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進行融合,用畫作中的代表色作為點綴,配以空間體塊的組合變化,讓觀眾專注欣賞作品的同時,能通過空間的切換感受到畫作流派的轉變。
法國畫家克勞德·莫奈是印象派領軍人物。莫奈的最后居所位于距離巴黎不遠的吉維尼,他在此建造了著名的莫奈花園,美麗的鄉(xiāng)村景色不斷激發(fā)他的靈感。此次展出的布面油畫《吉維尼的干草堆》是莫奈8幅干草堆系列作品之一,創(chuàng)作于1884年,描繪了庭院西側莫朗農場的3座干草堆與白楊樹林。這個系列意在捕捉景物在不同季節(jié)、不同時刻的光影變化,本作著重表現了光線明暗的細膩變化。
文森特·凡·高出生于荷蘭津德爾特。1886年,凡·高前往巴黎,在此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的啟發(fā)。1888年,凡·高來到羅訥河畔歷史悠久的村莊阿爾勒,隨后創(chuàng)作了許多以阿爾勒為題材的作品,《維格伊拉運河上的格萊茲橋》即為一例。畫中以藍色表現天空和運河,以黃色描繪橋梁與河堤,綠油油的青草點綴著河堤,橋后的小樹林則以紅色和綠色描繪。藝術家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,展現了法國南部鄉(xiāng)村陽光燦爛、色彩斑斕的景致。
巴勃羅·畢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,父親為美術教師。1900年,畢加索首次來到巴黎,以藍色為基調描繪社會底層生活,開啟“藍色時期”;后用暖色調創(chuàng)作了以馬戲團等為主題的作品,進入“玫瑰色時期”。此后,他以不同視角描繪對象,將其置于同一畫面中,與布拉克共同開創(chuàng)了“立體主義”。《戴葡萄裝飾帽的女孩頭像》是將女子頭部、弦樂器、撲克牌等元素組合而成的肖像畫。畢加索原以弦樂器為素材構思一幅靜物畫,但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加入了戀人艾娃的眼睛、嘴唇、波浪長發(fā)和葡萄,并在頸部添加毛皮裝飾,使之變?yōu)樾は癞嫛_@幅油畫將多種元素融合于平面中,是“綜合立體主義”的重要探索之作。
劉海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、美術教育家,探索中西繪畫融合,積極推動中國美術教育現代化?!栋屠枋ツ冈合φ铡穭?chuàng)作于劉海粟第一次旅歐期間,是其20世紀3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。作品在對光線的表現上受到印象派藝術家特別是莫奈的影響,但劉海粟更強調畫面的沉穩(wěn)與均衡。他以對稱的滿幅構圖和黃綠色的暖色調描繪巴黎圣母院,用筆深沉厚重而富有彈性,馭色錯綜有序,充分體現了他對中西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創(chuàng)造性融合。
配合此次展覽,上海博物館提煉名家畫作藝術元素開發(fā)62款文創(chuàng)產品,涵蓋帆布包、毛絨玩具、冰箱貼、筆記本、明信片、畫芯等品類,讓觀眾可以“把藝術帶回家”。
據悉,展覽將持續(xù)至4月21日。(博文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secureseals.net/showinfo-33-347068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